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第二届“双一流”建设与评价学术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顺利召开

2021-07-26  点击:[]


2021724-25日,由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主办、大连理工大学发展规划与综合改革办公室、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协办,北京中培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学科评价中心、辽宁省重点新型智库“教育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双一流”建设与评价学术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顺利举办。来自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石河子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大学1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300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齐聚一堂,共享学术盛宴。

开幕式由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姜华教授主持,姜华教授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的发展历史,并对各位专家、与会代表、投稿学者及支持期刊表示真诚感谢随后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宋丹教授致辞,宋丹教授表达了对会议召开的祝贺,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全面提高教育决策服务能力,推进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本次会议共邀请35位国内外专家围绕“双一流”建设与评价的理论、实践与经验进行了大会报告。

 

宋丹教授致辞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教授以《新时代背景下“双一流”建设与评价》为题,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谈及了对于“双一流”建设的再认知,并结合政策文件提出“效能=效率+绩效+成效”的观点,认为“双一流”评价可以考虑采用效能评价的方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浙江大学张应强教授采取线上汇报的形式,以《正确认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与动态调整的关系》为题,从“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定性和定位、正确认识动态调整的性质和范围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动态调整和动态支持是一种政策工具和手段,不是一种政策目标,更不是政策目的。上海大学原副校长叶志明教授以《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与决策中的若干问题思考》为题,指出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进行较为精确的决策和判断,并从学科与专业结构优化动态调整机制以及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介绍了数据库平台的研发过程。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宋丹教授基于系统思维视角思考了关于大学生评价改革的若干问题,围绕“系统=要素+关系+环境”的命题,提出大学生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大学生评价系统的构建与运行要围绕“五育并举”的评价核心内涵,提升目标引领度;要构建“全员评价、评价全员”的全视角;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成长路径指导下的“五育”要素评价清单;运用大数据、第二课堂成绩单等优化评价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罗喜胜教授以《深化科教融合,探索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路径》为题,阐述了科教融合的外部形势和内部要求,介绍了科教融合的起源与演化、内外部动力以及案例借鉴,并结合中科大的现实情况,对新时代开创和深化科教融合,担当高校发展使命等问题谈了几点思考。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王小勇教授以《以人事制度创新改革促进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为题,首先介绍了行业特色高校的基本特色,随后指出大连海事大学的办学特色为航海文化和半军事管理,立足这一特色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教授以《支撑国家创新发展的一流大学建设》为题,指出创新是发展的新动能,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位于核心地位。成功的大学都是在规律基础上走出创新发展道路的大学,特别是要加强与社会的融合,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为高校工作的突破口。

 

专家大会报告

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教授对地方大学学科建设的特色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大学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困境,从政治逻辑、学术逻辑和市场逻辑三个层面对其困境原因进行了分析。随后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阐述了学校在科研组织机构、科研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双一流”建设的路径选择。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姜华教授作了题为《面向高校自我评价的教育评价体系研究》的报告,认为高校自我评价是外部评价转化为高校发展动力的手段和途径,提出了“制度—知识—人”的高等教育评价框架,并进一步将高质量高等教育解构为制度效能彰显、知识创新水平领先和育人育才能力卓越。同济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蔡三发教授在题为《新发展阶段的“双一流”建设思路研究》报告中指出,一流大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具有耦合多变量、动态延迟、高度非线性、前馈反馈和动态开放的特征。他还指出一流大学的建设要立足中国特色、瞄准世界一流,不断深化“内涵式发展、创新性发展、高质量发展、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马廷奇教授从学科评价与学科建设的视角出发,作了题为《从管理走向治理:学科评价与学科建设的撕裂与重塑》的大会报告,他深刻指出学科评价对学科建设具有正、负两方面效应,学科评价要助力学科建设,就必须平衡好学科评价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关系,重塑学科建设与学科评价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王传毅副教授以《创新同行评议:方法与实践》为题,对同行评议的功能与缺陷、开放同行评议的制度与实践、量化同行评议的方法与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同行评议的优化要打破三个“不可避免”,即学科规训不可避免、人情关系不可避免、众口难调不可避免,进而提出以开放同行评议强化评议负责、以开放之元评议强化评议问题和以量化同行评议强化融合评议。西安交通大学陆根书教授以《“双一流”建设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为题,介绍了“双一流”政策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强调人才培养质量需遵循责任性、目的性、超常性和转化性四个原则,并进一步从学生课程学习经历谈到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旨在回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专家大会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杨颉教授在《增值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报告中,从增值评价的历史和特征谈起,进行了传统教育质量观和新的增值观的比较,强调增值评价的特征包含从关注个体到关注全体、从学习成绩到学习效果、从结果评价到诊断评价、从结果问责到过程问责四个方面,并构建了以高阶思维、成熟思想和知识技能为导向的三维模型。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马学虎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双一流”建设和评价的实践思考》的报告,在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马学虎教授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重点阐述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成效。美国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院校研究与学术规划主任常桐善教授作题为《美国的“双一流”建设与评价》报告,介绍了美国“双一流”建设的五个里程碑和三个显著特征,并着重探讨了目前美国“双一流”评价的主要形式包括质量输入、质量外延的递增趋势,美国大学协会AAU,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博士学科评价等

石河子大学蔡文伯教授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投入产出绩效及影响因素》报告中,运用DEA-Tobit模型,得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政策环境、地区经济实力、成果授奖对科研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成果授奖对科研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授奖的凸显强化了高校科研效率,有助于高校对发展规划的进一步调整。中国传媒大学王保华教授作了题为《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看“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报告,强调了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性,从疫情蔓延、自然灾害,建设“共情传播”等方面谈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并进一步论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以及成功的因素。大连理工大学姜春林教授以《文科代表性学术专著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思考》为题,介绍人文学科学术评价的目的性和价值性,强调人文学科成果多以著作的形式呈现,并在前期发放调查问卷、专家咨询、文献调研等基础上,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专著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专家大会报告

最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进行大会总结,在肯定了与会专家的报告后,别教授指出未来“双一流”建设的研究方向,譬如探讨“双一流”的长期建设与短期建设的关系;学校部分学科和整体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双一流”评价中,如何认识评价的有效性和有限性;在当前事实评价盛行的背景下怎么体现价值评价?如何避免陷入技术主导的工具性评价泥淖中,如何树立理念来支撑评价;中国标准与世界标准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厘清与明辨都将有助于推动未来的“双一流”建设。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论文投稿64篇,经过专家评审,共选出16篇优秀论文,同时在24日晚两场分论坛作报告。优秀论文获得者展示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受到点评专家的一致认可,“双一流”建设与发展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会总结与颁奖典礼

“双一流”建设与评价学术研讨会已成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品牌性学术活动,本次会议报名者踊跃,但鉴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相关要求,组织方对参会人数进行了控制。本次研讨会不仅是2019年首届会议的延续和继承,更是一次学术交流活动的创新与突破,会议研讨内容更加深入、学术影响更加广泛,与会者普遍反应收获很大。未来高等教育研究院等机构将持续地做好这一学术品牌活动,为“双一流”建设与评价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

 

合影

上一条:高等教育研究院举行2021级新生见面会 下一条:我院师生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估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