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专业培养能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在教育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在教育管理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本学科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开展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已近30年。2000年以来,相继获准建立高等教育学硕士点、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教育 管理 博士点、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首批重点研究基地——“院校研究(IR)重点研究基地”、教育经济与管理辽宁省重点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依托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学科队伍中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另有“海天学者”特聘教授和校外兼职教授多人。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级和部省级研究课题4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具备在教育管理领域“构建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的较好基础,已经成为研究方向稳定、研究成果突出、队伍结构合理、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有:
1、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该方向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与实践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高等教育管理思想,高等教育管理史,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学理念和社会职能,国际高等教育管理比较等。
2、高等教育战略与政策。该方向从宏观层面开展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为我国高等教育规划、政策与决策服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等教育体制、制度和运行机制,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投入与资源配置,高等教育政策评析等。
3、大学组织与管理。该方向研究大学发展的基本原理、大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大学组织管理原理,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发展战略与管理,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大学资源配置,院校研究等。
4、大学教育教学与质量管理。该方向主要研究大学的教学活动管理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课程结构与开发等。
三、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博士生导师可根据课题需要聘请相关学科的教授协助工作,也可吸收学有专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指导小组。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 和调整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中期考核、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进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博士研究生应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工作需要及个人的特点适当安排学习若干课程,以拓宽专业基础、掌握开拓性、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方法,培养并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鼓励博士研究生跨学科选修专业课程。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四、学习年限
非定 向委培 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4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定向、委培)的基本学制为3-5年;直接攻博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年(含学习课程1年);硕博连读(含提前攻博)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2年)。
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最长年限统一为6~8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6~8年(含休学时间)。
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博士研究生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审查等各项工作。如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博士研究生在基本学制结束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延期申请报告,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审查通过及报送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6年;再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履行上述同样手续,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8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各学科门类课程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1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8学分,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论文学分
1.开题报告
博士生必须在阅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所参考的文献不少于10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开题报告应包括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等关键问题。
博士研究生、直接攻博研究生原则上在入学后第3学期(最迟不超过第4学期)、硕博连读研究生在第5学期(最迟不超过第6学期)。博士生开题由各学科专业组织,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进行。
2.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应在其开题以后6个月以上进行,内容包括已经取得的阶段工作成果、存在问题及后续具体工作计划等内容。由学部(学院)自行制定考核办法和组织考核。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检查课程学习的学分是否满足要求,论文研究的进展情况等。
3、学术活动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填写学术活动记录表,记录学术活动内容和收获。博士生至少参加1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国际或国内学术活动并做学术报告。博士生完成以上规定的学术活动要求,即获得4学分。
4、发表学术论文
博士生在学习期间应至少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3篇。其中在国际学术会议或外文专业期刊上发表1篇外文论文,在本学科认定的CSSCI源期刊上发表2篇中文论文。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在修完必要的学分后,学生必须开展相对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文献收集、阅读,选题,一定深度的理论分析,参与科研项目并独立完成和编写一定分量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后撰写符合要求的学位论文。
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应在本学科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并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和相当的工作量。
博士学位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导师应定期了解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博士学位论文应该资料可靠,观点鲜明,理论正确,思路清晰,撰写规范,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性研究成果。
八、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1、主要参考书目
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孙喜亭. 教育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潘懋元. 高等教育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薛天祥. 高等教育管理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袁振国. 教育政策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张德祥. 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董宝良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黄福涛. 外国高等教育史(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闵维方. 探索教育变革:经济学和管理政策的视角.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李秉德.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怀祖. 管理研究方法论(修订版).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科尔. 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欧文斯. 教育组织行为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理查德·斯科特. 组织理论. 华夏出版社,中译版,2002
罗伯特.伯恩鮑姆. 大学运行模式(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 中国海洋出版社,2003
迈克尔·D·科恩 詹姆斯·G·马奇. 大学校长及其领导艺术(美国大学校长研究).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Martin Carnoy. 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托尼·布什. 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伯顿·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统.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
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伯顿·克拉克. 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约翰·范德格拉夫,等. 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奥尔特加·加塞特. 大学的使命.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亚伯拉罕·弗兰克斯纳. 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德里克·博克. 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约翰·亨利·纽曼. 大学的理想(节本).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克拉克·克尔.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弗兰斯·F·范富格特. 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克拉克·克尔. 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威廉·维尔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山版社,2001
Wayne Hoy.Education Administration,New York: McGraw-Hill, Inc,2001.
Garry Dessler.Human Resourse Management,Prentice Hall College Div,1996
2、重要学术期刊
(1)教育学类
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教育与经济
外国教育研究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教育科学
江苏高教
高教探索
现代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科学
(2)管理学类
管理与经济学部 相关 博士点认定的期刊
九、论文评审与答辩
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大连理工大学硕士 和 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
十、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院系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博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
附:课程设置表
总学分不低于 14 学分;必修课不低于8学分
课程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学分 要求 |
必 修 课 |
公共 必修课 |
3070310010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
36 |
2 |
秋、春 |
考试 |
≥4学分 |
3100010010 |
口语交流III(基础口语表达) Oral English Communication II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16 |
1 |
秋、春 |
考试 |
3100010020 |
口语交流IV(学术交流) Academic English Communication IV |
16 |
1 |
秋、春 |
考试 |
3100010030 |
阅读与写作III(基础读写技能)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II |
根据分级考试确认等级 |
16 |
1 |
秋、春 |
考试 |
3100010040 |
阅读与写作IV(全球化研究,西方文学、哲学经典) 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V |
16 |
1 |
秋、春 |
考试 |
2070110059 |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Papers Writing and Academic Standards (硕士已修博士免修) |
16 |
1 |
秋 |
考查 |
大类及专业基础课 |
2060220019 |
管理学原理 Principle of Management |
32 |
2 |
秋 |
考试 |
≥4学分 |
3070230060 |
高等教育管理基本问题 Basic Issues of Highe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
16 |
1 |
秋 |
考试 |
3070230070 |
大学组织与管理理论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
32 |
2 |
秋 |
考试 |
3070230080 |
高等教育历史与国际比较 The Histor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igher Education |
16 |
1 |
秋 |
考试 |
选 修 课 |
专业选修课 |
3070240020 |
大学生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 |
32 |
2 |
春 |
考查 |
≥6学分 |
3070240030 |
大学教学理论与质量管理 Theory and Quality Managment in University |
32 |
2 |
春 |
考查 |
3070240040 |
教育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 Analysis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al System |
32 |
2 |
秋 |
考查 |
3060330010 |
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分析 [Analysis on Macroeconomic Theory and Policy] |
32 |
2 |
秋 |
考查 |
公共选修课 |
3070350020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of classics of Marx, Engels and Lenin |
18 |
1 |
春 |
考查 |
2130050009 |
体育 Sports Curriculum |
16 |
不计 学分 |
秋 |
|
2070350089 |
研究生人格发展和情绪管理 Personal Developments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s |
16 |
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