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管理 >> 学生活动 >> 正文

高等教育研究院教师代表苏永建在2025年新生见面会上的发言

2025-09-03  点击:[]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上午好!

感谢学院提供发言的机会。说实话,当接到这个任务时,我心里是矛盾的。当然,首先是高兴,作为代表发言是一种荣誉,何况这是从1984年到今天,我第一次作为代表发言,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就像你们考研上岸的心情差不多。但同时我的内心又是拒绝的,因为易飞老师告诉我,这个发言咱们轮流来,你们知道,这意味着我已经不年轻了,是的,没有人喜欢岁月催人老的感觉。但既然岁月不饶人,那我就饶过岁月吧。

一个没有经验且年龄不小的一线教师能讲什么呢?讲大道理,你们不爱听,我也讲不明白;讲成功的历程,我根本没有成就可言;讲失败的教训,我的生活和工作平平淡淡,谈失败似乎也很奢侈;答疑解惑,虽过不惑之年,但我自己依然有很多困惑,对当下和未来都有困惑,就不用提给同学们答疑解惑了。现在能做的或许是停下来回头看,回头看很多事情就看的比较明白了,当然看是可以看明白,但改变不了什么了,就像网络上那句话流行语所说的:“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既然是新生见面会,那就结合我的观察,以过来人的身份看看怎么度过研究生生活吧,这里仅限于学术生活或学习生活。回头看的经验告诉我,研究生期间做好三件事是非常有益的。

一、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是读书

研究生期间读书似乎是不言自明的,特别是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来说,对教育学的研究生来说更是如此,对于跨学科进入教育学的学生来说,读书则是头等大事。读书是研究生真正融入一个学科领域的最便捷的路径。事实上,通过阅读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经典人文社会科学的通行做法,古今中外从来如此。我是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我就读的教科院隔壁有个社会学系,这个社会学系有个“三农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有个人才培养的传统,就是读书,要求学生持续不断地大量地阅读经典。这个中心每个研究生从录取后一直到毕业,每个月都要阅读七八本经典著作,而且要写读书笔记,参加读书会进行分享(他们读书的时间安排上有个“8107”模式,即每天早上八点在图书馆开始图书,晚上十点回宿舍,每周7天天天如此,甚至不放暑假。)设想一下,如果要求你在三年研究生期间也“抄这样的作业”,你会怎么想?你可能会说这样很酷,很残酷,很难坚持。是的,读书的确不如刷短视频的吸引力大。那这个中心的学生做到了吗?据我了解,他们做到了,且无一例外都坚持下来了。

这和我们有关系吗?当然有!这种魔鬼阅读的训练方式,甚至改变了一个教育学研究生的命运。那个研究生比我低一个年级,是我一个师兄的开门大弟子(他本科在一所不算知名的高校读的数学专业),他在这个中心开放的读书会中受益颇多,后来考入清华社会学系读了社会学的博士,现在就职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成为劳工社会学领域的一名学术新星。他的名字叫王欧,不是海鸥的鸥,是欧洲的欧。这是依靠阅读经典在个人学术发展中实现“逆袭”的一个案例。大家知道从教育学转到社会学要比从社会学转到教育学难得多得多。那如果不换赛道,我就学教育学这个学科,也要读书吗?要!且更有必要。

几年前,我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阎凤桥老师的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段话:“在现代学科体系中,教育学常常由于其独特性不明显而被其他社会科学所湮没。渠敬东讲斐斯泰罗齐的教育学,讲出了教育学的独特味道。简言之,教育学是关于人成长过程的学问。斐氏认为,在自然过程中,自然界在他身上的反映,就是学习过程。渠敬东建议,将一个个教育学家的思想和理论梳理清楚,比做没有意义的项目更有价值,这是教育学院的立命之本。此言极是!”先不论这是不是教育学院的立命之本,对于教育学研究生乃至很多学者来说,扎扎实实阅读比写那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对策式”论文更有价值。

二、第二件重要的事是实践

如果说读书获取的是间接经验,那么从实践中我们才能够获取直接经验。千万不要认为读书重要就小看直接经验。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在给我们上《教育哲学》课时是这样说的:“直接经验是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我这个课,并不希望给大家增加多少具体的知识,而是把希望和重点放在让大家能够反思自己的直接生活经验,这比什么书都重要。”“你们已经到了现在这个年龄,虽说不那么成熟,还是有相当丰富的经验,身经百考,考到这里来,不容易,考一次就是一次经验。成天的生活,所得到的都是经验。你的学问,你的思维,以至你将来的成就,主要是靠你的直接经验。书本重要吗?重要,但是比起你的直接经验,是次要的。千万不要糟蹋自己的经验。每个人所在的课堂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各自的心得和将来的成就不同?区别从何而来?不可能从别的地方而来,只可能从各自的直接经验而来。我这个话可是千金难买。如果我不是活到今天,七十八岁,我讲不了这个话。”陆游有两句耳熟能详的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然,获取直接经验,要靠自己行动,要靠实践,要进入研究的现场。刚才我们讲了一个社会学学科读经典的例子,其实那只是故事的一半。故事的另一半就是实践。刚才提及的这个经典阅读读书会的发起人贺雪峰老师在谈及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培养时提出了两个不等式理论。“第一个不等式:一天阅读经典著作所获得的能力训练大于一周上课所得。第二个不等式:一天实地调研所获得的经验训练大于10天阅读二手文献所得。”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除了要求学生进行经典阅读之外,他还要求他的学生要深入田野。他的每个博士生在读期间有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浸泡在田野,基本上在读期间都可以有400天以上的田野经历。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理解,在社会科学的学术部落中,社会学为什么地位比较高了。扎根田野是社会学的传统,也是我们时下的教育学以及教育学研究生走向成熟需要补的课。

其实看看杜威我们就明白了。他的教育学就是实践教育学,而不是我们所说的庸俗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我们要做好教育学的研究需要走入田野,这是这个学科以及这个学科的从业者的学术生命之源。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学科的田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处希望的田野上。说到这里,我还想举个例子。我读博士的时候有个师弟,入学之后读了两年始终找不到对于这个学科的感觉,一度想退学,当然是不是和他当时痴迷于哲学有关,尚未考证。但后来他做博士学位论文时转向了经验研究,做的是“大学通识课程统整的模式与机理研究”。他在没有任何资助的情况下,在北京租了个地下室,用半年的时间在北京大学做实地调研,全程听完了三门通识课程,做了三个案例,写出了一篇非常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目前他的这个研究已经成为通识课程研究中非常关键的一篇文献。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很多经典社会科学中甚至俯拾皆是。

第三件重要的事是交流

如果说读书获取的是间接经验,从实践中获取的是直接经验,那么从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取的就是融合了直接和间接经验的综合性的经验了。《增广贤文》里有句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学记》里也有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读书期间,要勤于交流、敢于交流、善于交流。

我在读书期间,很喜欢去参加硕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会,其实当时作为一个“小白”,一开始是听不懂的,基本上是看热闹,甚至可以这么说,连那些站在台上的答辩人自己都不知所云,但我还是坚持去听了,我听的不是答辩人的汇报,而是专家的点评,听得多了,不但听懂了,还听出了门道,甚至感觉自己也会从“专家”的角度提问了。

当然,读书期间对怎么做研究还是懵懵懂懂,真正对研究有感觉是在工作之后,准确地说是十年前。2015年12月,也就是我刚工作半年左右,咱们学院主办了一次大学治理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邀请了北京大学阎凤桥教授,我主动申请去接待他。正是在接待他的过程中,和他为数不多的交流让我豁然开朗,对怎么做研究有了一种明确的方向感。

我最近申报了一个课题,课题名称中有个关键词是“注意力配置”,之所以用这个词,就是在和解德渤老师聊这个话题的时候聊出来的。其实这个词早就在脑子里,但之所以能把它嵌入到这个课题名称中,正是得益于和高手的交流,正是在交流中这个词才被重新激活。

说到德渤老师,大家都知道他做研究做的非常好,这得益于他的天赋,但了解他的人也知道,他不仅聪明,还非常善于从交流中学习。他在一篇文章中将高等教育学称为“学科之上的学科”“学科之间的学科”和“学科之内的学科”,对理解高等教育学的价值非常有帮助。据他说,这是他在听一个人类学的讲座时受到的启发。真是留心处处皆学问。他确实是个有心之人。大家知道他最近几年在利用软科世界大学排名做学科建设研究,其中对排名归一的处理,据他讲是得益于武书连来我院开的一场讲座。当时,我也参加了,但很遗憾我没有受到这样的启发。这说明,做学问不但要勤于交流,还要善于交流。相信各位同学也有类似成功的体验,接下来可以将这种成功的体验迁移到学术研究中来。

以上所讲,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当然,这只是一个进入不惑之年的中年教师的“唠叨”,不是什么金玉良言。希望这些“唠叨”不是说教。哈佛大学历史最伟大的校长埃利奥特曾在其150年前的校长就职演说中这样说道:“教师的职责是阐述而非强加观点,是使学生了解这些争议的各个方面以及每个体系的要点,向他们说明什么制度仍然有效,或什么哲学已经过时,现在流行的新东西是什么。‘教育’这个词是永远反对教条主义教学的。”是的,这只是我的观点,不是金科玉律,请你们仔细辨别。

那有些同学会问:“老师,你说的这些你自己做到了吗?”我说:“我没有完全做到,如果完全做到了,我也不会这么平庸了。”但我希望你们做到。有些同学又说了:“老师,既然你都不能完全做到,凭什么要求我们做到?”是的,正是因为我没做到,才希望你们做到,你们做到了,不仅会超越老师,更会超越自己,而这正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谢谢!

祝各位同学度过三年有意义的研究生生活!

也提前祝各位老师教师节快乐!

上一条:“围炉煮茶”系列活动简报 下一条: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书记何晓芳教授在2025级新生见面会上的致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