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通知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 第八讲 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2024-11-15  点击:[]

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使命的重要论述,把对教育事业历史使命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为新时代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指引。

一.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201211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一批特殊的参观者——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仅15天的习近平和他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事们。他们走进一个个展厅,仔细观看展览,认真听取工作人员讲解。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图表,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把人们带回了近代以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在参观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复兴之路》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国际竞争格局和国家发展大势,阐明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论断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宏伟目标,是对新时代教育地位和使命的最新理论定位和重大思想创新。

1. 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国之命脉,重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济济、人尽其才,是大国、强国应有之气象,也是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各国实践证明,现代化建设事业越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越加迫切。人才的数量越多,发挥的作用越充分,现代化的发展就越迅速。

新时代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更加强烈。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没有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当前,中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要啃硬骨头、涉险滩,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整体快速发展,人才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推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应当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还有差距,特别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整体提升国民素质还任重道远。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同时要求教育自身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科技强国、制造强国、文化强国等一系列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而无论什么强国,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作支撑。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无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各种战略,都离不开教育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仅是指在某一方面、某个领域成为强国,而是要求在整体上成为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求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要强大起来,同时也要求把教育做大做强,办好大国教育、强国教育。

2. 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总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总方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总要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又体现了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是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从时间上看,它把原定的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从目标上看,这一安排把原定的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升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飞跃;从要求上看,它进一步突显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全面要求。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总蓝图。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部署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点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总体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城多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些要求的导向更加明确,指明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努力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美丽中国等战略举措,对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服务、作出贡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18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大会上,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他指出,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运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整体部署和战略设计。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2018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为新时代开启教育现代化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二. 增强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更高的境界、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更好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成就。

1. 不断推动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这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发展要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整体要求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有效发挥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同时要求教育事业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点,服务时代需求。

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教育发展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推动教育发展同新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相适应,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教育发展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教育发展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需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步伐,为人类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新时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教育同国家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事业越发展、改革越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大。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就需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水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体现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重点发生新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需要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谋划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这就要求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把教育发展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3. 教育要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教育发展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对新时代教育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也是对教育功能在新时代的全新定位。新时代教育发展要围绕这一工作目标,自觉担当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为推进民族复兴大业贡献力量。

要凝聚人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一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凝心聚力,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人心就是力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特别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铸同心的重要作用。各级各类教育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要完善人格。新时代的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的时代新人应当是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人格完善、全面发展。

要开发人力。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我国13亿多人大脑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可宝贵的。必须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着力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各级各类教育承担着开发人力资源的职责使命,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要培育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培养各领域专门人才作出过重要论述。对于科技人才,他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他提出要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对于网络科技人才,他强调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加快培养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对于军事人才,他强调要通过深化院校改革,健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法治人才,他指出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就加强培养工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等,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

要造福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教育服务的方向。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教育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加快建成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加快建成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 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教育现代化不断发展,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作出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这对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教育

教育事业发展要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展开。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教育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有所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通过教育进一步提高人民民主素养,在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制度建设上先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教育领域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需要以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参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教育在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知识和能力,建设美丽中国方面,发挥重要引导作用。

教育事业发展要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挥重要作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通过教育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求通过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加大全面普法力度,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通过教育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全党同志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2. 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

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不相同。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教育的培养。“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当前,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取精神有待提高,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因此,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一流人才培养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要通过教育,使青年人才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全社会要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

要把培养优秀人才和吸引优秀人才、用好优秀人才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早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他就十分重视人才工作。根据他的提议,1982年,正定对全县知识分子进行三次大普查,建立了正定有史以来第一本“人才账”。同年11月,正定下发了相关人才文件,给各类人才安心工作、献计出力吃了定心丸。他亲自撰写面向全国的“招贤榜”——“人才九条”。正定当年就引进各类人才46人,在一年多的时间招来了科技人才257人。他还向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发出100多封邀请信,组建正定经济顾问团。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等各领域专家欣然应邀。各种人才措施成为正定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3. 以教育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对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教育必须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有大作为、有大贡献。

从总体上看,我国在创新创造的道路上还面临诸多挑战,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要着力推动教育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中国要强盛复兴,就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要大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同时,还要积极主动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从我国现实需求、发展需求出发,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际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基地及其中心建设和利用。科技发展要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要全面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因此,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体制,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

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一个民族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领域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条:高等教育研究院12月教师思政学习安排 下一条:高等教育研究院2024年11月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安排

关闭